九型人格的發展層次
什麼是發展層次 (Levels of Development)?
發展層次 (Level of Development) 是Don Riso 於1977年的原創發現,它是指每種性格型態的人士如何轉變。每個人的成長必經歷在自己所屬的性格型號「上」移或「下」移.他可以是十分防衛及認定自己的限制,或相反地,他會變得自由,開放及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層次」 (Level) 反映每種性格型號的「內在的邏輯」 (Internal Logic) ,包括它的行為、動機及其背後的原因。發展層次是十分重要的,因它闡釋層次之間的轉移如何影響同一性格型號人士的行為表現,如果我們不應用發展層次此概念,便會以為是另一型號的性格行為表現。若我們不探究九型人格的發展層次,內在生命的轉化和九型人格學的應用,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詳情可參考The Wisdom of The Enneagram,75-87頁及The Understanding the Enneagram (修訂本),136-166頁及Personality Types 465-493頁。
完整的九型人格
有三個中心,九個發展的階層,通向醒覺的途徑。
發展階層的真義和目的
九型人格源自把集中點放在各種人的生活模式以及人際關係,屬於類型學的一種。我區分了不同型號的特徵,選出最接近自已性格特徵的型號。這是一個神奇的發現和發掘旅程,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自身或親友、同事不為我們所知的一些個性特質。
九型人格就像一張完整的生命地圖,引領你探索內心世界的不同範疇。 某層次上,每個人都具有九種人格的性格特徵。有些特徵是我們的形像,有些特徵則不太明顯。 所以當講到某人屬於7號,意思是7號是他的主流性格,其它型號的性格特徵也不同層次地存在於每個人的心理結構之中。瞭解這點有助我們把九型人格充份應用在自己或他人身上。
事實上,九型人格的符號象徵著九種型號不是九個獨立的點,而是充滿著爆炸性及互動的整體,以特定的方式有意義地流動。第四道(the fourth way)的傳統,,即九型人格的起源,強調九種符號並不是九個靜止的類別,而是充滿動力的一個整體,強調九型人格的流動性,以有助個人成長為依歸,學習開放自己,體驗「活在當下」,而非單單把各人分類。
我們基本上利用九型人格這套工具帶各人深入地探索自我。過程中能清楚看見何謂自我固定型像(ego fixation),雖然這並非我們教導九型人格的最終目標。性格對於人類的發展是必需的,但正因這根深蒂固的性格,我們享受不到滿足,智慧,安寧,愛,力量及Gurdjieff 形容把人類至善真正顯露的一切特質。我們並不是說「自我」或「性格」是一個錯誤,因為他們都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有用的角式,是各人得以瞭解真我的踏腳石,但「自我」或「性格」又偏偏成為各人追尋真我的絆腳石。九型人格這套工具正正可以用來區分「自我」或「性格」的實質功能, 而「自我」或「性格」卻不是人類靈性的精髓。
我們的基本型號決定了我們如何嘗試去補償和真我脫離的那一個部份。自孩提時起,我們便逐漸和真我脫離。這脫離帶來嚴重的後果,彷彿把我們一步一步帶離我們原來置身的完美世界。於是三個中心,背後帶著深層的「自我」情感反應,包括憤怒,恐懼和羞愧。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必會經歷到逐漸和真我失去聯繫,慢慢形成了九種不同的「自我」模式。為了減低與真我失去聯繫的痛楚,各人因應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慢慢發展出不同的策略以減低這種痛楚。我們也利用這些不同的策略來應付孩提時侯生活環境的缺乏,比方雙親不能滿足我們、或社會未能供給我們的。
到最後,我們的「自我」只能夠輕度保護我們,以不受與真我失去聯繫的痛楚所困擾。假使我們成長自健康富足的保育環境,長大以後,我們的「自我」也能適當地發揮功能,幫助我們渡過生命裡艱難的日子。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感到失落,不滿,內心深處燃起了一把火,渴望尋回真我,不再隨波逐流,不再盲目接受假象為真相。只有這樣,才能面對和尋回自己靈性的精髓,那真實完整的自己。
Oscar Ichazo 把「真我」或「個性本質」和「自我」或「性格」作出了區分。 他形容美德、靈性的想法,是「真我」或「個性本質」的顯現,異類的情緒 (passion) 和 固有模式 (fixation)就是「自我」或「性格」的反映。能活出每一秒,隨時隨刻都感受自己的感受,體驗自己的體驗,知悉自己身體,思想,情感每分每刻的感受和體驗,就是向著活在當下邁進。
當然,由 「自我」或「「性格」邁向「真我」或「個性本質」,並不是靠按個鍵就成功的。大部份人在「自我」或「性格」的遮掩下生活良久,怎會一朝醒來突然決定要活出「真我」呢?也許有人會因為生命中一些重大的變故,有所領悟而找到突破,但這些個案真是滄海一粟。一般人活著會有間歇的醒覺,短暫時間能活在當下,知道我們的「真我」或「個性本質」並不是我們的「自我」或「性格」。我們越能活在當下,便越能分辦出「自我」不是「真我」,「真我」不是「個性本質」。
早於1973 年,Don Riso已開始建立一套有階層的模式,就是九個型號會在不同的時段取決處於不同的心理健康程度,因而有著不一樣的表現,視乎當時那個人在心理上是健康,一般還是不健康。每個人的基本型號都不會改變,但健康程度就會因應每人在每個不同的時段,不同的狀態而波動。但波動的模式卻因他的型號、身處的健康層面而有跡可尋。九型人格的發展層次提供了怎樣活得更自由,更醒覺,更活在當下的渠道。
在1977年,Don Riso建立了每個層面的基本模式和意義。健康,一般或不健康層面又各有三個層次。換言之,每個型號都有九個階層。
健康層面
- 自由層面:超越自我 – 平衡和自由
- 心理能力的水平:以一個特殊方式去作自我辨別
- 回饅社會的水平:經營以一個有建設性的方式來經營自我, 成功地昇華
一般層面 Average
- 固定型像的水平:失去了與生命激情的聯繫, 「性格昏睡狀態」的起點-,自我角色的設正
- 人際關係衝突的水平:得到自我的需要和控制環境 –焦黠在操縱和自我防衛
- 過度補償的水平:自我膨脹,自我身份的防禦。 要求其他人現實支持自我的議程
不健康層面
- 侵害的水平:違犯自我的意願以維護自己。 虐待, 貶低他人, 絕望(病慈行為出現)
- 錯覺和強迫的水平:自我出於控制, 與現實脫離(主要病態人格)
- 病理性破壞的水平:極端病態或死亡(精神病)
有了這九個層面,九型人格的模式變得更完善,更能讓我們從縱橫兩面深入淺出地撿視自己,瞭解自己,活出真我。
健康層面
一般層面
不健康層面
各人可以利用這個健康層次指標的理論基礎去瞭解自己在某個時段座落於那一層面,並幫助自己變得更醒覺,更能儘早提升身處的層次。Ken Wilbur 這樣說過,這個健康層次指標使心理學說變得更完整,更實用。
「自我」或「性格」為了找到它本身的存在基礎,而帶來基本恐懼( basic fear) 及基本慾望 (basic desire)。它們有著固定的模式。 透過基本恐懼及基本慾望的相互作用,我們在連續體指標的健康層次會下降。 我們不敢面對自己,越是這樣,越是遠離「真我」,不能活在當下,體驗不到真實或自由。足見這個健康層次指標不單描述一個把「自我」,「性格」或「身份」看成「真我」,也讓我們清楚看見在心理上和心靈上都活在恐懼,依戀和幻想的世界裡。
九個發展層次裡的每一個層次都測量出我們的「自我固定型像」有多根深蒂固。越惡化,即朝向不健康、神經質方向發展,我們越依附自己的防禦基制。越朝向健康、成熟的方向發展,我們越能活出各種人格型態的優點。隨著我們身處的層次,我們的本性 (instinct),自我保存 (self preservation),感性 (sexual),社交 (social)也有不同的表現。
以下的發展層次圖撮要精簡的記錄了每一個層次發生甚麼事
健康層面
釋放和自由的層次。克服和戰勝了基本恐懼,釋放了自我,開始實現自己,活出 「真我」。同時,基本慾望也獲得滿足。
心理能力的層次。我們在基本恐懼面前退縮,在這個層次,基本慾望開始出現,「自我」和防衛基制慢慢萌芽,試圖平衡我們在基本恐懼面前退縮的焦慮。
社會價值的層次。「自我」有建設性地發揮效能,但被防衛基制保護。但仍可以帶給別人健康的社會特性。
一般層面
不平衡的層次。越脫離「真我」,活出「自我」,我們的基本慾望越得不到滿足,基本恐懼變得更嚴重,防衛基制越快這發展,使我們得不到平衡。
人際關係衝突的層次。「自我」盡力控制環境來滿足基本慾望。 這人變得老在支配,操控,防衛。如果失敗,這人會更焦慮,跌入退化的陷阱。
過份補償的層次。基本慾望越得不到滿足,這人越焦慮。為了滿足基本慾望,逃避基本恐懼,這人變得十分自我,只集中去滿足基本慾望,顯露出極端的行為。
不健康層面
冒犯的層次。防衛基制不能有效操作,這人的「自我」會不顧一切去滿足基本慾望。過程中冒犯了自己,冒犯了別人也絕不介意。這人開始出現病態。
妄想和強廹行為的層次。焦慮不斷加劇,令到「自我」失控和現實脫離。出現人格失調,有錯覺,妄想。
病態的自毀層次。精神錯亂,整個人崩漬,更嚴重會出現自我毀滅。
這個健康層次指標的理論基礎也會發出警號,警告我們,使我及時醒覺,活在當下,不要再往不健康的層次滑落。這個連續體指標也幫助我們找出自己的基本型號。每個不同型號帶著那型號特有的關注事項,這些事項不斷重覆,明白這些事項讓我們可以即時醒覺,不被「自我」操控,及時活於當下。我們也逐漸看到存在於我們心裡的1號特徵,2號特徵,3號特徵等。
這個健康層次指標的理論基礎教會我們要有耐性。切記善待自己,從而學會善待他人或其他型號的人,亦引發出其他人溫和包容地發掘自己,善待自己。
別為了一時未達到目標而沮喪氣餒,這是個人發展的大礙。我們需要學習的是覺醒,不要批評自己的行為,更不用埋怨自己悟性差。這樣我們オ能樂此不疲地去體驗真實的體驗。只有這樣,真正的蛻變才會發生。
人格型態並非一成不變,它伴隨著每個人心靈的成長或退化而改變。但是仍會有一個穩定的中心點,令我們感覺最自然,最適意。某時某刻由於某些正面的體驗使我們暫時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我們反而不習慣。 要經歷了無數真實自由的體驗,我們才能擺脫「自我」或「性格」的束搏,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也不是一時三刻提升了自己的層次就等於我們成功了。即使把我們的中心點 (Centre of Gravity) 提高一個層次,效果己非凡顯著,我們也大大地轉變了。
蘇菲派的 「三個旅程」如下:
活在「當下」 之旅 – 真正能活在此時此地。
帶有「當下」之旅 – 我們與「當下」發生了關係,但有時接近,有時疏離。
通往 「當下」之旅 – 我們會察覺 「自我」或「性格」不斷發出訊號,誘使我們放棄。
讓「自我」或「性格」穩定下來。
緊記到達第一層次不等於我們去到了終點,我們只是去到了活在「當下」之旅的起步點。在迷失混亂之際,別忘了深吸一口氣,提醒自己繼續呼吸。